曾经超过2000℃的熊熊炉火,早已定格成历史的画面,但城市的灯火,依旧闪耀明亮。
“诸位都是‘逐星者’,欢迎来到齐天号星舰……”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一高炉内部,与炉渣内壁的颗粒感、沧桑感相映衬的,是十足的未来风与科技感:太空造型的“齐天机组”在舞台上演绎星际探险、游客们化身为“逐星者”在模拟舱内体验太空驾驶、星际酒吧里的炉芯咖啡余香袅袅……原来,这座百年“功勋炉”已被改造成一座名唤SoReal(如此真实)的太空探索主题科幻乐园,并在2024年开业首年迎来了近百万人次观光客。
6月20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活动奔赴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在老工业遗存的众多角落,看见了超现实的时尚设计与沉浸式体验——科技的“魔棒”,让工业遗产华丽变身,成为新兴的文旅地标,以多元化、年轻化的消费场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的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巨型“太空人”吸引访客目光。
“当成千上万吨炉渣被清理出去,如此巨大的圆形高炉,可谓绝无仅有,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在这个空间内,怎么通过科技的力量,把虚拟的场景变得像现实世界一样真实,是SoReal的愿景,让科技和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带来无与伦比的科技美学体验。”SoReal科幻乐园的“领航人”、当红齐天国际文化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红齐天”)创始人齐笑对记者称。
据他介绍,在改造首钢园一高炉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的原有结构和外部工业建筑风貌,如高炉的炉芯被完整保留,广泛布局了AI(人工智能)、边缘计算、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5G-A(5G网络增强版)、全息影像等前沿科技,通过5G+XR(扩展现实)技术(即所有新兴沉浸技术的统称),设置了未来科技乐园、主题秀场、艺术展览、餐厅酒吧等不同业态,融合了文化、娱乐、科普、餐饮、零售、服务等诸多功能,将老工业遗存改造为“全沉浸式”太空探索主题科幻综合体,成为“科技+文化+消费”的试验田。
步入“齐天号”太空星舰主题区,分布着各类异形生物的“生态秘境”,营造出满满的未来感;在VR人机对战区域,游客们佩戴VR设备,可进入虚拟的战斗场景,与电脑控制的对手进行对战。诸多沉浸式项目不仅带来了科技体验,还结合历史文化元素,让游客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工业遗存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
“在XR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可以‘活过来’。”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轴”节目的制作人之一,齐笑早已看见XR技术的无限空间,也坚信随着5G乃至6G技术的加持,XR技术会让人们一个个“离谱”的梦想成为现实。冬奥会期间,XR技术的试水,犹如“魔棒”,让首钢园这座“钢铁巨人”,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感、科技感十足的科幻乐园。
数据显示,作为北京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企业,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在文商旅体融合上的一大探索,SoReal科幻乐园过去一年来,累计接待公众近百万人次,成为京西文旅新地标。北京地区近60所中小学的研学活动在此举办,超万人次中小学生到访。
据齐笑介绍,当红齐天已在上海迪士尼小镇、成都牛王庙、三亚免税城、洛阳涧西区等16城落地项目,覆盖电竞综合体、科技艺术馆等多元业态,下一步将持续探索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如2025年推出的“SoBattle”电竞模块,计划铺设千家实体店,推动科幻消费走进大众生活。
“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运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重塑文化发展模式。”2022年颁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在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下,科幻、“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新业态近年来持续涌现,也一并出现了产业集聚的“生态圈”。在首钢园的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既有专注于3D声学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研发与测试、元宇宙场景开发和测试的各类实验室,也有为科幻产业提供5G技术支持、智能技术解决方案、视觉和渲染支持、光学影像技术开发的各类参与者,众多企业和实验室共同构成了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的生态系统,推动科幻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
“坐落在石景山区首钢园的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发展成为科幻产业集聚区,聚集了138家硬科幻创作、硬科技创新企业,涵盖动作捕捉、图形渲染、AR/VR/MR等前沿领域。”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石景山区首钢园以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未来数字场景新范式为目标,突出发展科幻、元宇宙、游戏、电竞、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聚产业要素和优势资源,着力优化“以产业为中心”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科技文化、科技消费双轮驱动。
记者了解到,于2021中国科幻大会上宣布成立的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孵化科幻产业核心技术,为科幻产业关键技术、原创人才、场景建设三大关键要素对接发挥桥梁作用,以提升科幻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类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的产业服务链。
入驻其中的北京全景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WANOS三维全景声技术,已应用于多部影视作品,并与多家车企展开合作。该公司致力于用国产技术为观众带来360度的三维沉浸式体验,其WANOS三维全景声以高效编解码为基础,融合声音对象、空间音频等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虚拟现实、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行业及其沉浸式场景的应用。
数据显示,科幻产业已在北京悄然崛起,截至2024年,北京已落地780余家科幻企业,总营收约480亿元。自2020年以来,北京已连续举办5届中国科幻大会,建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建设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以石景山区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科幻产业发展布局建设。
“我们在特色产业赛道上率先举旗落子,科幻产业在加速崛起,全区已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236家,2024年科幻产业实现收入153亿元、占北京市近1/3,成为北京市‘一核多点’中的‘一核’。”北京市石景山区副区长于杰介绍说,最初因服务以首钢为代表的“京西八大厂”而建区发展的石景山区,在加速推进“文化科技一体设计、一体部署”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主导+特色+未来”的“244”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石景山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321.7亿元,到2022年跃上千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1312.9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7.4%,高于北京市13.2个百分点,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别实现收入1504.5亿元和14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0.1%和7.9%。
如果说,VR(虚拟现实)技术的存在,能有效抓取“灵魂深处的任何场景”,那么,XR(扩展现实)这一沉浸式技术的综合体,正有效扩展着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交互能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沉浸式体验。不论虚拟空间有多么不可思议,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带来的一个现实成果,是环境的美化与生态的优化,这一点在京西这片老工业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据于杰介绍,石景山区首钢园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铺设人行道,采用光伏发电、雨水收集等生态节能技术,形成了“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2023年,首钢园一高炉的改造项目,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并逐渐复制到其他城市,如黄石、成都、上海等,为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提供了“北京经验”。
作为世界知名古都,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切实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4%,稳居全国第一;拥有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北京市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0.7%。在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服务等类别,展现出显著的科技融合特征。
目前,北京市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彰显出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文化建设作为北京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将重点做好“两个抓手”:一是以国家级、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链完备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产业集群;二是以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为抓手,做好园区评定工作,用好市级资金和其他扶持政策,搭建资源对接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系统构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本文图片 刘志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