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这位已经年逾七十的喜剧大师,时隔多年再度带着自己执导的电影《戏台》回到了大荧幕前。作为一位资深演员和导演,陈佩斯的回归不仅是电影圈的一次“老兵归来”,更是对艺术与情怀的一次深情表达。观众们在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时,笑中带泪,半包纸巾几乎被用尽。特别是他多年不离不弃的好友朱时茂的出场,更是为电影增色不少,在其中戳穿了陈佩斯多年来被“排挤”的真相,让人感慨万千。尽管电影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最终的票房却意外大卖,许多曾经的投资方也开始后悔自己未能更早地参与。
然而,只有亲身体验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才能真正理解这位七十岁老人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电影的情节为何如此引人入胜,既能带给观众欢笑,也能让人感动流泪?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心血与坚持?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部分。
2025年的暑期档可谓是电影界的“神仙打架”,多部国产大片同时上映,姜文的《你行你上》和大鹏的《长安的荔枝》也在同一时间竞争着观众的目光。然而,陈佩斯带着自己的《戏台》成功从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最初,大鹏的电影因宣传大热引起了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却是《戏台》在影院的冷门表现。但随着观众逐渐走进影院,他们开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真实与真诚。
《戏台》中的陈佩斯饰演的是一个民国戏班的班主,他的一声“戏比天大,谁都不能改本子”让观众热泪盈眶。电影结束时,观众们的纸巾早已被泪水打湿,眼角的泪痕无声地诉说着电影所带来的深刻感动。这不单单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更因为它触动了每一个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陈佩斯的影迷遍布各个年龄层,从年长的观众到年轻的孩子,无一不被这部电影的力量所震撼。70后的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电影时,感叹“这才是最纯粹的喜剧”。而在网络上,正值“玩梗”盛行的00后,也被电影中的传统幽默所打动,纷纷表示“原来不用依赖网络梗,依然能让人捧腹大笑”。
但是,电影的背后,充满了对艺术和现实的双重挑战。《戏台》筹备了整整八年,开拍的最大难题之一便是“谁会愿意看一部71岁老人的电影?”在如今流量至上的娱乐圈,陈佩斯所呈现的演员阵容和剧本,显然不符合主流观众的口味。开拍期间,电影曾三次面临投资方撤资,近6000万元的资金被迫挪走,陈佩斯深陷困境。尽管如此,他依旧坚持将自己的积蓄和房产作为抵押,凑足1.02亿的拍摄经费,开始了这场充满未知的电影之旅。
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陈佩斯并未在电影的制作上做出任何妥协。为了确保电影中的民国戏班呈现最真实的样貌,他不惜花费巨资制作精美的戏服,甚至为经典的《八仙过海》和《天女撒花》量身定做。每一件戏服都由苏州的老工艺人手工绣制,耗时三个月才能完成。而为了还原当时的戏楼和光影效果,剧组反复寻找最适合的灯光,力求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在一场雨戏的拍摄中,陈佩斯要求导演团队不断调整雨水的密度,最终拍摄了20多次才达到理想的效果。
电影的精细度可见一斑,包括每个三分钟的镜头,陈佩斯都亲自指导并邀请京剧名家参与动作的捕捉和排练。为了确保每一场戏的线名群众演员,并严格按照历史背景进行演绎,力求完美。
陈佩斯这位“老戏骨”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即使年事已高,71岁的他仍然亲自上阵,无论是雨中戏份,还是危险的打戏,他都毫不犹豫地亲自参与,哪怕湿透了衣服,依旧坚持拍摄。在一场从十米高的水车上跳下来的戏份中,陈佩斯坚持拍摄了二十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陈佩斯的敬业精神不仅激励了他自己,也激励了片中的其他演员。黄渤为了一个打戏从两米高的舞台上跳下,导致腰伤复发;余少群因穿戏服勒头发拍摄,导致大脑缺氧。为了保障演员的安全,陈佩斯随时准备氧气管,尽全力保障剧组成员的健康。
《戏台》经历了无数的波折,最初的延迟与冷门,却在点映后的第三天迎来了4836万元的票房成绩,迅速反转成了大热。事实上,陈佩斯自从辞去春晚职务后,一直处于事业瓶颈期。为了生计,他白天拍戏,晚上写剧本。最终,他凭借话剧《托儿》的成功,重新获得了舞台的机会,票房也突破了4000万元,这才让他有机会再次进入电影圈。
朱时茂,一直以来是陈佩斯最亲密的朋友和支持者,他在电影中看到陈佩斯那句“我们是为了活命呀!”时不禁泪流满面。朱时茂回忆起,自己曾亲自为陈佩斯的《戏台》话剧买票支持,看到年近七十的陈佩斯依旧拄着拐杖,坚持创作并传递着对喜剧的热爱,心中充满了敬佩。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一场孤独的奋斗,抗争资本的游戏,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不懈努力的结晶。正如朱时茂所说,“只有梦想才是最坚实的支撑。”电影的成功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这份真诚的努力,才是《戏台》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