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闵行区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莘海科技园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盛大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与非遗传承”。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文化企业的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调研中,令人担忧的是,超过80%的受访者对当地非遗项目知之甚少,这表明非遗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断代危机”。现场,一名六年级学生孙好泽分享了他和团队的调研成果,身为AI时代的见证者,他亲身感受到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的新活力。他提到,有同学使用生成式AI设计出能够跳街舞的皮影角色,还有同学开发的智能旗袍设计系统,能在短短1分钟内生成20款海派纹样。
如何利用AI留住非遗之美,成为现场专家讨论的焦点。敦煌研究院正在采用AI三维扫描技术还原古老壁画的绘制技法,而微软亚洲研究院则在利用AI修复已失传的珐琅彩烧制数据。此外,福建南拳的传承人借助Xsens动捕设备,AI生成了标准化的教学数据库,将学习周期从三年缩短至八个月。这些实例表明,AI在非遗的数字化存档、精准技艺还原和个性化学习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同时,AIGC技术通过生成式设计、数字孪生、NFT、AR/VR互动等手段,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陈奇楠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AIGC生成非遗数字库,并制作宣传海报与视频。他坚信,未来3至5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和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非遗保护将进入“人机协同”的新纪元。
然而,技术的应用应坚持“科技向善”的原则。区科普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威巍指出,AI与非遗在基本观念上应保持一致,追求美、善与自由。他强调,我们需要合理使用AI,以保存非遗技艺,同时警惕过度依赖AI而导致的传统传承断层。
在活动的最后,上海建桥学院等多家单位举行了共建单位授牌仪式,未来将围绕非遗数字化再现、产业化标准路径制定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郭海洋,上海有福有禄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表示将融入AI、VR、AR等技术,再现非遗套版葫芦制作的全过程,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葫芦从选材到成品的每一个细节,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闵行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同时集聚了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等科技力量,在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区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董全威表示,AI与非遗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他强调,未来将持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AI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播和教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