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子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的参会嘉宾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参观。
如果说大河村遗址发掘出土的双连壶传递着和平友好团结的基因,那么彩陶纹饰则蕴藏着文明密码。丰富多彩的纹饰,记录下先民们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
绚丽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在距今约6000年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外影响,为后来统一中国的建立打下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说。
丰富多彩的纹饰,记录下先民们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在大河村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彩陶纹饰莫过于太阳纹、彗星纹等宇宙主题图案。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而农业与天文学和历法息息相关。”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说,“大河村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和总结太阳和星体的一些运行和变化规律,并将它们生动形象地绘制在陶器上,应该是他们对天象认识成果的记录。”
以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一件白衣彩陶钵为例:将彩陶钵的纹路展开,能看到外围有12个太阳,内圈太阳的外围,还有24处连缀成圈的三角形,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这或许意味着大河村先民有了对年、月等时间观念的雏形。
不止大河村,在与该遗址相距不远的双槐树、青台等遗址,考古人员此前还发现了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圜丘形天坛遗迹等。
“这表明在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就对天文学知识体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具有了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说。
“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史前时期,一条绚丽的‘彩陶之路’早已联通欧亚大陆。”据顾万发介绍,仰韶文化彩陶中常见的“西阴纹”,已向西传至乌克兰,“花瓣纹”则远传到乌拉尔山附近。
今年7月底,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在河南举行,其中作为重要子活动之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落地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及媒体智库代表,齐聚大河村遗址,共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
“大河村遗址本身,就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中西方文明交融特征。”顾万发举了两个例子,“新发现的城墙有的阶段是由土坯砖砌筑,这种建造技术最早可能是受到西方技术传入的影响;在研究彩陶太阳纹与太阳大气光象的关系中,发现大河村先民既有中国的赤道文化,也有西方的黄道文化。”
除中原本土文化因素外,来自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来自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以及江淮地区的双墩、崧泽文化等因素,都可以在大河村出土的遗物中找到清晰的踪迹。
“这表明大河村先民们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先进文化因素,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明底色。”顾万发说。
如今,随着丰富的田野考古材料及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继揭晓,以及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先民的生活细节不断被还原。
“作为我国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特别打造了大型沉浸式数字化展示项目‘仰韶印象’。”据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任朱璇介绍,这一数字项目综合运用了结构投影、动作捕捉、全景声效等前沿技术,将仰韶时期的社会图景复刻进博物馆中:穿行于茂密的丛林,耳边不时传来鸟叫声,环顾四周,仰韶先民们或是捕鱼狩猎、或是收割谷物、或是在彩陶上勾画日月星辰……
“以往逛博物馆,常常看不懂史前遗址,现在直接‘穿越时空’,走进了仰韶先民的日常生活。”游客吴萌说。
“下一步,我们在做好遗址本体保护及博物馆运营的基础上,将着力打造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朱璇说,“预计今年下半年,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