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的科幻和特效大片不断,而其中《流浪地球》系列、《封神》、《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等一众大片都在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诞生。有人说这里的技术堪比好莱坞,也有人把这里称作“中国科幻电影的魅力心脏”。这座历经五年,落成于2018年的影视产业园,到底在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带来怎样的技术支持和改变?
《蛟龙行动》中的水下技术如何实现?《封神》中的电影概念设计如何完成?落后国外多年,现在走到了哪一步?“少壮派”导演们都历经过怎样的工业化试验之路?本期《近观中国》特邀拉脱维亚观察员安泽来到青岛东方影都一探究竟。此次,她有幸采访到了《刺杀小说家》的导演路阳,会听到怎样的故事呢?
目前,东方影都有40个顶尖影棚、32个车间,这里是中国乃至全球技术最先进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
安泽首先来到了水下摄影棚,这里占地超8000平米,由室外和室内32度恒温水池组成,总水量达1万立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下摄影棚。《流浪地球2》、《刺杀小说家》和《蛟龙行动》等多部电影中的经典水戏都是在这里拍摄完成。
安泽在现场观看了水下摄影机的拍摄过程,从早期简陋的胶片防水壳,到如今顶级的综合水下拍摄影棚,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设备工程部总监梁延增先生向安泽介绍了更多水下摄影棚的具体情况。影棚之所以选择32度恒温,是为了让演员可以在更舒适的水温中快速入戏。同时,影棚中还配备了吊挂系统,支持灯光、道具甚至演员威亚的布设,滑轨梁密度高,满足复杂拍摄需求。
看到这些先进的水中拍摄设备,节目组的摄影师彻底不淡定了,亲自下水试了一把。
十几年前,在美国的探访、取经,让一批中国青年电影人见识了好莱坞电影工业。访学归来后,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建立了美术、视效、后期等专业团队。青岛东方影都恰恰而吸引了这样一批专业工作室。
安泽此次探访的“末那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工作室从知名GK手办团队转型,深耕电影概念艺术、特效化妆和艺术设计领域。电影《封神》中的众多人物造型都是由末那来完成的。
电影概念设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就已经出现,但在中国却还是一个只发展了十来年的领域。末那作为中国第一个原创GK手办团队,2013年在乌尔善导演的鼓励下,通过《鬼吹灯之寻龙诀》带领工作室进军电影概念设计领域,开创了手办工艺应用在电影道具的先例。
乌尔善导演在《寻龙诀》的前期开发阶段引入“概念设计”这一全新环节和工种,在中国电影制作中是第一次出现,这被视为是中国电影内容产业工业化和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2016年,末那工作室开始接手《封神三部曲》项目的相关工作。参与从前期概念设计到后期物理道具制作的全流程。电影中,大家熟知的雷震子形象就出自末那。概念设计师四季老师告诉安泽,当时他们70%还原了原著中对雷震子的描述,同时为了打造中国特色的神话人物形象,在设计中还借鉴了中国传统水陆画、壁画 、彩塑等造型和技法。
虽然,现在电影概念设计越来越多地被大制作电影所使用,但四季老师表示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国电影人还需发力,让产业工业化更加完善。
四季(末那概念设计师):“好莱坞有大量这类影片,为相关从业者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有很多办法应对不同问题。比如,电影里需要制作某个东西,我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该用什么材料。但人家从 60 年代就开始做概念设计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他们的工具、材料、设备都非常完善。无论你想做什么,都有配套支持。比如想做毛发,就有公司专门做这个,不同疏密、长短、柔韧度的毛发,你只需向他们定制或采购就行。目前,中国大部分材料还是依赖进口。我觉得不能抛开整体工业基础来谈电影工业。必须要有人去做类型电影,比如像《封神》这样的片子,要制作大量怪兽、特殊道具、机械道具,还要给大量巨人化妆等等,所谓工业化的推进,都要依靠一个个切实能落地的项目,通过不同的类型片来整体推动,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
如果说硬件建设和技术引进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打下了好的基础,那么科学的流程管理则是确保每个庞大繁复的制作系统能高效运转的关键,这也是“少壮派”导演们,不断尝试调整的关键。
以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为例,早在2020年正式开拍前,郭帆导演便首次引入了“全程预拍摄”的概念,即通过动作捕捉等技术对影片实际拍摄的整个过程,先进行一遍虚拟化预演,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在实际拍摄时能直观地看到“可视化剧本”,从而降低拍摄成本。而青岛东方影都的5号科技棚正是引入这一流程的见证者。
在5号科技棚里,安泽还过了一把戏瘾。她穿着动作捕捉的服装,摆出各种造型,现场的屏幕中马上就生成了以其动作为基础的虚拟形象。技术部工程师唐康告诉安泽,这些虚拟形象,都是1:1还原真人,甚至能还原每根骨骼的比例。
虚拟预演流程的首次应用是在2002年上映的电影《星球大战:西斯的复仇》中,而到了2006年《阿凡达》时期,虚拟预演已经在好莱坞广为推广,成为其电影工业的标准流程之一。2020年的年初,作为5号摄影棚的技术总监,于秋贝在搭建5号棚之初,便邀请好莱坞的数字王国公司传授相关经验。
于秋贝(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技术部总监):“好莱坞的每一个流程环节,就是我们所说的流程管线,有着高度系统化的管理。每个岗位上的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环节中都需要完成对应的工作。对我们而言,必须一步步进行搭建。我们上一个剧组参与的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项目,在拍摄预演时,现场有近30名工作人员,这还不包含导演和演员,纯粹是工作人员。其中有专门的动捕工程师、负责服装的技术人员、摄影师、虚拟摄影师,还有专门的场记,整个团队就像一个小剧组。关键在于如何让各个工种以最高效的方式配合拍摄。我们虚拟预演这项技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提高剧组的拍摄效率。如果我们这边的效率降低了,这项技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据说,在学会好莱坞的一套管理模式之余,5号摄影棚还开发了自己的黑科技。想知道是什么吗?节目中找答案吧。
随着中国电影虚拟配套技术和管理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导演们开始使用虚拟拍摄技术制作影片,路阳导演就是其中一员。他所指导的奇幻动作片《刺杀小说家1》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安泽来到路阳导演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路导告诉安泽,《刺杀小说家2》即将上映,而这部电影也使用了虚拟拍摄技术。另外,对比之前的第一部,第二部的视效镜头更多,从第一部的1900个左右增加到2700个。
参观工作室的时候,安泽一眼就看到了《刺杀小说家1》中的红甲武士模型手办,当时,摄制组对这个人物的完成并不容易。
路阳(导演):“红甲武士完全是一个数字角色。我们先让演员做工作捕捉,然后有很多的虚拟拍摄,再配合实景拍摄。当时是用了挺多精力去摸索这一套新的流程,因为之前我们在真人电影里,没有用过整套的动作捕捉,也没有虚拟和叙事结合拍摄。所以,很多技术我们要把它衔接起来,要找到很多接口,提出很多很具体的需求,把整个流程放到电影的生产里面去。最开始红甲武士我们考虑真人出演,但效果和预想的差距较大,最后决定用数字技术和动作捕捉的方式完成。”
路阳导演是在2014年走出去的青年导演之一,也是回国后,亲历、推动、见证中国电影工业化第二个十年的代表人物。他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呢?
路阳(导演):“在拍《刺杀小说家1》之前,开会的时候大家说你疯了吧,这东西该怎么做?到现在,他们就说,你想什么,没问题,交给我,给你做,状态完全不一样。我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工具和手段,接下来要更专注艺术本身,更侧重情感、故事、戏剧的部分。我们和好莱坞的工业化不是完全一样的思路。我们更侧重于解决问题,我们的要求就是必须打破部门限制,一旦出现一个问题或者有一个需求的时候,最好能调动所有同事的资源来提供想法,怎么来完成。不分彼此的这种创作是我们强大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工业化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只是提升视效,而是在于如何把我们的电影拍得更好,更让观众喜爱,这才最重要的一点。”